2012-03-19 04:27:53 龙虎网
口腔癌听起来似乎没肺癌、肝癌那么恐怖,可如果在面部口腔发生肿瘤,那患者以后要如何吃喝、如何说话、如何见人?
南京市口腔医院院长胡勤刚教授一直致力于口腔癌治疗方面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在口腔癌的转移途径上做了诸多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和口腔癌复发转移相关的一些途径,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
口腔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它或许听起来没有肺癌、肝癌那么熟悉,可患者如今也不算少。在南京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病房中,肿瘤患者占了50%;每年,胡勤刚教授都要接诊口腔恶性肿瘤患者500多例。
“许多临床医生都有相同的感觉:如今口腔肿瘤的患者人数确实是比以前多了。”胡勤刚介绍。
口腔癌和其他肿瘤一样,致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不明确,长期吸烟、酗酒,喜欢吃很烫的食物,口腔里有慢性炎症,口腔里有一些相关可疑黏膜疾病的人群,属于口腔癌的高风险人群。另外,国外有许多研究认为,口腔癌还可能和人乳头瘤病毒有关,而后者也是宫颈癌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对于口腔癌患者来说,手术是最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可胡勤刚他们在临床发现,许多患者明明肿瘤完全切除,淋巴结也清扫得很干净,可没多久还是复发了,而且特别喜欢在原位复发。
这也算是口腔癌的特点之一,70%患者都是在原发灶区域出现肿瘤复发,只有30%的患者是淋巴转移。这让医生感到很困惑:是我们切除得还不够干净吗?
胡勤刚他们对此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在一次手术过程中,他们无意间发现了症结所在。
“那是一个舌癌的患者。在进行肿瘤切除时,我们无意中发现,在患者的口底部有一个5毫米左右的小淋巴结,只有一个小指甲盖那么大,此前在文献上几乎找不到和它相关的资料。可就是这个小小的淋巴结,在送检后被发现已经出现了肿瘤转移表现。如果我们没有将其切除,那么患者可能很快就会复发。因为位置接近原病灶区域,也许它会被当成原发灶切除不彻底所致,可事实上,却是这个文献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淋巴结发生转移引起的。”
胡勤刚介绍,过去在口腔肿瘤的切除中,医生们更重视的是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清扫。这个患者的表现却提示医生,在口腔癌原发灶周围的一些小淋巴结,对肿瘤是否复发也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经过后续的研究,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一观点,引起了口腔医学界对于口腔癌肿瘤原发灶周围小淋巴结清扫的重视,也降低了许多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乾坤大挪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49岁的姚先生,曾经因为牙痛在当地拔了2颗牙,可拔牙创面一直不愈合,还时不时犯疼、溃疡。直到嘴巴完全肿起来,连张开嘴巴都很费力时,姚先生才引起重视,后来检查发现,他已经是一个左下颌骨中央性癌晚期。
由于病情已经到达晚期,医生需要切除姚先生相关区域的骨头,可如果光顾着切,患者以后的容貌和功能都得不到保证。于是,医生们施展了“乾坤大挪移”的手法,从姚先生的肩胛骨等区域“移”来骨骼,从胸部肌肉“移”来皮瓣,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又给患者修复了口腔和容貌。
“对于每个肿瘤患者来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两个需要并重的目标,对于口腔癌患者来说也是如此。”胡勤刚告诉记者,“特别是因为口腔癌所处的位置特殊,所以每一个颌面外科的医生,其实都必须肩负一个整形外科医生的工作。”由于口腔处于面部,如果损毁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容貌;口腔还肩负咀嚼、吞咽和言语功能,一个不能吃、不能说的人,生活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除了肿瘤的切除和清扫外,胡勤刚他们还在患者的容貌修复、口腔功能保护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乾坤大挪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此外,胡勤刚他们还对口腔肿瘤的规范化治疗、生物治疗等新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其实只要足够关注,口腔肿瘤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因为只需要张开嘴,口腔就可以清晰暴露在医生眼前,无论是口腔白斑、红斑、扁平苔藓还是溃疡,都是一目了然。而众所周知,早期治疗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极为关键。许多患者只需要每年抽出一点时间,检查一下口腔,看看是否有可疑的黏膜形态改变,或者有了口腔疾病及时去治疗,就完全可以避免肿瘤的发生,或者尽早得到治疗,这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胡勤刚最后提醒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