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旧岁,卫生改革亮点纷呈;展望新年,稳步推进战鼓催发。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三年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卫生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国卫生系统群策群力,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医改三年积淀,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更多实惠。
看病就医更方便了
尽管已是11点多,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室外的候诊椅上依然坐满了等候看病的患者。来自河南的小王热心地对旁边初次来就诊的病友说:“这里的号确实难挂,以前都是我老公凌晨两三点就爬起来排队,还得排上两三天才能挂上。现在有了电话预约真是方便多了。只要病情确有需要,大夫还会主动给个复诊号,让病人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像小王一样,2011年,很多基层民众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份踏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说,从去年3月至今,在该院所有门诊号源中,预约号源已占到70%。即便是在最偏远的山区,患者也可通过与医院联网的银行卡,或拨打“114”,或通过分散在省内的400多家网络联盟医院,挂上“华西”的专家号。
“药费也便宜了。”石应康说,2010年,华西医院每位出院病人的平均药费为5434.18元,而2011年1月~11月,这一数字已下降到5222.73元,下降比例为3.89%。2011年,医院着力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及药费控制、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使得住院药品收入占住院总收入的构成比逐月下降。以2010年11月为例,住院药品收入占住院总收入的构成比为29.64%;到了2011年11月,这个数字已下降到该院历史最低的25.33%。
2011年,随着医改重点工作的稳步推进,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各地公立医院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措施。北京部分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40%左右。医疗费用控制也取得显著成效。去年1月~11月,按可比价格,公立医院平均门诊、出院费用分别上涨3.4%、2.6%,涨幅明显低于前两年。
新农合覆盖面持续扩大、筹资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提升。江西、江苏、辽宁、山东、重庆、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区、市)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障增加了终末期肾病、妇女“两癌”等病种,吉林省扩展到20种疾病。新疆、云南、西藏、青海、福建、湖南等地开展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试点。安徽、河北、四川等16个省完成了基本药物新一轮采购,价格平均下降了30%。江西、浙江等11个省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规定比例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让卫生信息“活”起来
“2011年,信息化建设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江苏省张家港市卫生局副局长王建春说,通过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核心的卫生数字化工程,张家港目前已形成面向公众的“市民健康网系统”,让张家港市民有了“活”的健康档案。
在张家港市凤凰镇金谷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轻点鼠标,前来就诊居民的日常体检记录、在各级医院的就医历史都一目了然。王建春说,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将基层和大医院联系起来,让张家港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健康信息库,形成卫生管理的互联互通。比如,已投入使用的慢病管理系统、妇幼随访系统等。
2012年,卫生信息化工程将在基层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张家港,已经有一半村卫生室实现健康档案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孕妇管理系统、儿童疫苗接种等电子化管理。“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可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市级专家的服务。”王建春说,这是他们正在努力的目标。
2011年,中央和地方安排卫生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优化业务流程,实施预约门诊、诊疗及缴费一体化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目前,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已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更新、患者预约挂号、查询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等功能。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省、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有机互动正在形成,使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为老百姓,特别是边远地区群众提供服务。在新疆,远程会诊系统已与88个县、市连接,会诊量超过2万例。
监督跟着百姓需求跑
“一年到头,不得停下。”回顾过去的一年,江西省新建县卫生监督所所长蔡定定说,食品安全、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卫生等与百姓健康权益密切相关的领域,一直是卫生监督所的工作重点。
地沟油、瘦肉精以及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2011年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的严打对象。该县要求400余家餐饮店都要建立严格的进货台账制度,以确保对不合格食品的可追溯。同时,监督所对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店进行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核,为符合规定条件的颁发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在医疗机构监管方面,除了打击非法行医,5家县级医疗机构、20所乡镇卫生院、316个村卫生室也由卫生监督所直接负责监管。“这一块的工作量相当大。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把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16条乡村医生管理规定,每年全面检查2次,查出一条问题就处理一条。”此外,该县还开展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调查摸底工作,找到辖区内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124家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上报。
“经费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普遍情况。”蔡定定说,“希望新的一年这些问题能有所改善”。
2011年,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检查医疗机构近80万户次,取缔无证行医4.1万户次。监督检查学校14.6万户次。建立了覆盖全国110个地级市620个县(市)的国家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设立监测点近2万个,开展城市市政供水水质普查,监督检查供水单位2.8万户。对50多万家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情况的监督检查,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86%。在17个省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试点。中央投入56亿元用于2000多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和执法装备配置。
深入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专项行动,发布64种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添加剂名单。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审查通过124项、公布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96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撤销过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剂,公告禁止双酚A用于婴儿奶瓶。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覆盖全国244个地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疾病防控网越织越密
1月4日,记者拨通河北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川的手机时,他正在电话解答一位市民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疑问。“邻省某市发生出血热疫情,很多人很关心。民众的这份关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手足口病疫情平稳,麻疹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启动,首次组织政府部门防艾知识竞赛,健康教育的大喇叭覆盖所有乡村……说起刚刚过去的2011年,赵川如数家珍,“疾病防控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大受益者是普通百姓”。
比如,这两年,石家庄市在学校开展了小学生安全教育干预活动,显著提高了小学生伤害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监测显示,接受教育后,孩子的交通伤害率由受教育前的3.1%下降到受教育后的2.2%。“别小看了这一个百分点的降低,全市10多万名小学生,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1000个孩子免受交通伤害。”
展望2012年,赵川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在创建研究型疾控中心的道路上再上新台阶。“日常工作发现问题,通过科研再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中心检验、监测水平和应急处置的能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的同时,2011年,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流感、手足口病、布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稳定。艾滋病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同比增加16%和37%。累计发现、治疗肺结核患者83万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治愈率达93%。血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呈下降趋势。麻疹发病率从2010年的25/100万下降到10/100万以下。全国28个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892个县(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癌症早诊早治筛查20万人。一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出台,4大类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正在建设中。国家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备。“降消”项目继续实施,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广免费婚检。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公共场所禁烟,全力推进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
亚太口腔医学网
编辑: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