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内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胡勤刚教授的专长是治疗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畸形、肿瘤以及颌面部外伤骨折。从医30多年的他告诉记者,口腔颌面外科的疾病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过去,该科室的患者以唇腭裂为主,近年来,口腔癌患者直线上升,“我们医院年接诊的2000多名病人中有近一半都是口腔肿瘤患者,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恶性肿瘤。”胡勤刚教授如是说。
A
口腔溃疡两周不愈应警惕癌变
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患过口腔溃疡,有的人甚至反反复复发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看似“小毛病”的口腔溃疡可能隐藏癌变的危险。胡勤刚告诉记者,近年来统计显示,全球口腔癌的发病率位居各种疾病的前10位;我国的口腔癌患者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美国有3亿人口,口腔癌患者约为4万人,以此统计,口腔癌的发病率仅为1/7500左右,并不算高。但是胡勤刚认为,尽管发病率不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人数量比有些高发国家的总病人数还要多。数据显示,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一年收治的病人中有近50%是口腔肿瘤患者,而他们中又有近50%为恶性肿瘤,因此口腔癌值得人们警惕。
“口腔癌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80%的患者都会出现与口腔溃疡类似的症状。”胡勤刚说,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疾病,尽管很多人可能会反复发作,但它一般在7到10天内可以自愈,如果溃疡半月以上不愈,要引起高度重视。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至今不甚明了,精神过度紧张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发病的机会就比较高,所以预防口腔溃疡,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但如果某一个部位的口腔溃疡出现2周以上还不愈合,胡勤刚建议最好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B
吸烟、喝酒都可能诱发口腔癌
和其他肿瘤一样,口腔癌的致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不明确,长期吸烟、酗酒,喜欢吃很烫的食物,口腔里有慢性炎症和口腔里有一些口腔黏膜疾病的人群,属于口腔癌的高危人群。另外,国外有许多研究认为,口腔癌还可能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而后者也是宫颈癌的高风险因素之一。
据胡勤刚介绍,口腔癌的发病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就是吸烟,特别是有咀嚼烟草习惯的地区,如南亚的印度,口腔癌的发病率就很高;第二是喝酒,酒是“促进剂”,酒本身无致癌性,但可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会促进致癌物进口腔粘膜;第三就是局部的刺激,所以口腔内因牙齿残根或补牙不合适造成的慢性刺激,应尽早处理,或拔掉牙根,或重新修补牙齿;第四就是一些口腔疾病,口腔白斑目前已经成为公认的“癌前病变”。
口腔癌早期容易识别,通过相应的治疗大部分都能治愈。但由于口腔癌早期并不会引起舌体、口底或口腔黏膜发生明显变化和疼痛,容易使人忽视。因此口腔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如果及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口腔癌患者5年后生存率可以超过90%。
C
加强口腔保健意识有助预防口腔癌及其他全身疾病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口腔可以说一张嘴就能看见,但临床中很多口腔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目前口腔癌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5年生存率,早期患者达到80%,而中晚期则是30%-40%。”因此,胡勤刚认为,加强口腔保健意识非常重要。
“国内大约只有10%的人有口腔保健意识和习惯。”胡勤刚说,口腔健康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仅仅是牙齿或者美观的问题。牙菌斑上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还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器官,引起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牙菌斑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贮存库,而幽门螺旋杆菌可引发慢性胃炎等;口腔中的致病菌侵入血液,可加重或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互为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牙周病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此外,口腔疾病还可导致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影响生长发育。
本组撰稿 通讯员 沈道洋 本报记者 浦宏 耿海华
链 接
胡勤刚团队发现口腔癌复发重要途径
对于口腔癌患者来说,手术是最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可胡勤刚和他的团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明明肿瘤完全切除,淋巴结也清扫得很干净,可没多久还是复发了,而且特别喜欢在原位复发。事实上,原位复发是口腔癌的重要特点。据了解,70%的口腔癌患者都在原发灶区域出现肿瘤复发,只有30%的患者是远处或区域转移。胡勤刚率领他的团队对此开展了许多研究。在一次手术过程中,他们无意间发现了症结所在,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舌癌口底区域舌淋巴结转移癌的存在。
2005年,胡勤刚团队为一位患舌鳞癌的病人做手术,在切除病灶的过程中,他们突然发现病人舌下部有个淋巴,只有5毫米大小,当时没有任何相关文献记载,所以不敢贸然认定是转移。快速切片检查证实,这个淋巴已经被癌细胞侵蚀。“如果我们没有将其切除,那么患者可能很快就会复发。因为位置接近原病灶区域,也许它会被当成原发灶切除不彻底所致,可事实上,却是这个文献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淋巴结发生转移引起的。”胡勤刚介绍,过去在口腔肿瘤的切除中,医生们更重视的是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清扫。这个患者的表现却提示医生,在口腔癌原发灶周围的一些小淋巴结,对肿瘤是否复发也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经过后续的研究,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一观点,引起了口腔医学界对于口腔癌肿瘤原发灶周围小淋巴结清扫的重视,也降低了许多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专家简介
胡勤刚,教授、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口腔医学会会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口腔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江苏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颁“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荣誉称号。《口腔医学研究》副主编,《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10余项和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主持的《口腔医学导论(双语)》荣获教育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奖”。他主编、参编学术专著6部,如《口腔颌面外科查房手册》等,其中主编的《口腔医师实用丛书》荣获“华东地区科技类图书一等奖”。